二、工业厂房承重检测鉴定单位|厂房承载力检测收费标准
经验公式。经验公式的形式与理论公式相同,所不同的是桩底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经验值为静载试验资料和地区实践经验,通过各种方法整理、统计和分析后得出的。国内外计算桩承载力的经验公式很多,但未必能对具体桩提供准确的承载力值。仅为初步设计阶段参考。
二、原因分析
1、此次静荷载试验选取的方桩所在的回填土区域暗浜分布较多,可能对试验产生影响。此项目于2012年5月8日开始场地回填平整工程,由于现场河浜、鱼塘较多,加上龙游港改道工程,拟建场地内有多条明浜分布,刚于6个月前完成清淤、回填工作。对于30米长的地坪方桩,至少有4米是由回填土覆盖,大大降低其摩擦阻力,降低其极限承载力。
2、前期试桩的选取未具有普遍性。本项目地坪方桩设计面积较广(约70000m2),前期试桩由于受到试桩数量的限制,选取不利情况做的试桩,主要在场地北侧、南侧和中部进行了18根试桩,试桩南北向间距约为185m。
选取不利的情况,牺牲了试验整片场地的不均匀性。由于项目建设场地范围较广,持力层存在起伏,持力层物理力学性质存在一定差异,故前期试桩检测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场地内设计地坪方桩的承载力。
3、桩基设计承载力取值影响:根据勘察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与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p,计算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桩基施工图,本桩型地坪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为730KN,桩端进入*⑤3-1层粉质粘土夹粉性土不小于5m,但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土层参数和地层剖面,局部计算结果未能达到730 KN这一设计要求,桩端进入*⑤3-1层粉质粘土夹粉性土也仅有3m左右。
三、厂房承重检测鉴定过程中结构鉴定技术要求
1、在结构布置分析中,应重点对结构体系、平面布置、传力路径、连接方式、支撑布置、构造措施等进行检查和评价。
2、在结构构件裂缝分析中,应根据裂缝位置、形态和其它检测结果判断该裂缝是否属于受力裂缝。对受力裂缝应通过承载力验算证明,对非受力裂缝应进一步区分沉降、收缩、施工、温度、耐久性等并分析产生原因。
3、结构复核时,应明确验算所采用的规范、计算软件及版本、抗震设防烈度、抗震等级、场地类别、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材料强度等参数。
4、结构复核时所依据的设计规范应根据鉴定目的和鉴定类型确定。对涉及改造、使用功能改变的应按现行规范执行,结构安全性鉴定宜采用建造时期处在有效期内相应的设计规范但不低于89系列规范。
5、结构复核时,普通民用建筑楼面的附加恒载应不低于1.5KN/m2,屋面的附加恒载应不低于3.0KN/m2,如有可靠数据的可按实际取值。厂房活荷载取值除设计文件明确说明外应不低于3.5KN/m2。楼梯恒载取值应根据截面尺寸计算确定。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2 检测技术依据及原理
2.1 检测依据
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2)委托检测合同;3)省、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有关文件、规定;4)本工程地质报告、桩基础设计文件。
四、阳江市工业厂房承重检测鉴定单位|厂房承载力检测收费标准---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原理
依据规定采用静载试验检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试验采用快速(慢速)维持荷载法分级对桩进行加载,加载采用压力平台反力装置,用砂袋或现场取土构成平台,由**高压油泵站带动千斤顶对桩进行加载,荷载通过压力计测量由桩基静载荷测试分析仪控制,桩**沉降量通过位移传感器传至桩基静载荷测试分析系统。具体内容如下:
1)加载分级:每级加载量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规定为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级按2倍分级荷载加载。2)沉降记录:每级荷载加载后隔5min、10min、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一小时后隔30min测读一次。3)沉降稳定标准:每小时沉降量小于0.1mm,且连续2次即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4)终止加载条件:①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沉降量大于**级荷载作用下沉量的5倍。
注:当桩**沉降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宜加载至桩**总沉降量**过40mm。
②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沉降量大于**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③ 当荷载-沉降曲线成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累计沉降量**过80mm。④ 基桩未破坏,但达到设计要求的单桩极限承载力。
5 检测结论
经对上述七根工程桩进行的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数据统计,同一级别较差不**过平均值的30%,取平均值2400kN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统计值,其特征值为1200kN,该66、147、353、611、636、659、671七根工程桩满足设计要求
楼板使用荷载改变检测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1)房屋建筑、结构概况及平面布置图调查和复核;
(2)构件截面尺寸、楼板厚度、房屋层高复核;
(3)楼板结构损伤现场检测;
(4)受检楼板材料强度测试;
(5)受检楼板配筋情况复核;
(6)安全性计算:根据现场检测情况,设置现实中的使用荷载,计算楼板安全性是否满足要求;
(7)出具楼板专项检测鉴定报告书,并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