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

    深圳市住建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9
  • 公司认证: 营业执照已认证
  • 企业性质:私营企业
    成立时间:2014
  • 公司地址: 广东省 深圳市 龙岗区平湖新木恒昌荣工业园C栋
  • 姓名: 严子棋
  • 认证: 手机已认证 身份证未认证 微信已绑定

    芜湖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

  • 所属行业:商务服务 其他商务服务
  • 发布日期:2019-06-10
  • 阅读量:190
  • 价格:1000.00 元/平米 起
  • 产品规格:不限
  • 产品数量:9999.00 平米
  • 包装说明:不限
  • 发货地址:广东深圳  
  • 关键词:芜湖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

    芜湖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详细内容

    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中心:
    目前教学楼存在的主要问题:1)没有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砌体结构无圈梁及构造柱;2)有抗震设防,但抗震措施没有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要求;3)单面走廊砌体较多;4)楼梯间在两端;5)砌体结构纵墙承重;6)单跨框架结构,两方向刚度相差较大;7)施工质量差,预制板无扒子筋,砌筑砂浆标号低。
    单面走廊砌体教学楼只有两道纵墙,纵墙上门窗洞较多,对纵墙的削弱很大,且单面走廊砌体教学楼高宽比较大,由高烈度的地震作用产生的倾覆力矩所引起的弯曲应力**过砖砌体抗拉强度时,砖墙就会开裂,是抗震性能稍差的一种结构形式。
    砌体结构纵墙承重的教学楼数目也较多,唐山大地震中,纵墙承重的砌体结构的破坏比横墙承重、纵横墙承重结构的破坏都大。
    单跨框架整体结构缺乏赘余,没有多道抗震防线。由于横向跨度较大,梁截面尺寸较大,设计中不容易控制梁的配筋量及楼板对框架梁的承载力和刚度增大的影响,较易设计成强梁弱柱的结构,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大大降低,且两个方向刚度相差较大,大震中*倒塌。有的框架结构在外廊的外侧增加了一道框架柱,但由于两排框架柱相邻较近,不但没有起到多道防线的作用,反而由于两侧刚度不均,在地震作用下*造成扭转破坏。
    总之,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中小学校舍中绝大部分为砌体结构,而且许多无抗震设防,因此对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对教学建筑的抗震加固设计的思考
    2.1 多层砌体结构教学楼的震害
    汶川地震的震害表明,教学建筑由于没有抗震设防,或虽有抗震设防但设计及施工质量不到位,造成许多房屋严重破坏或倒塌。
    中小学多层结构教学楼主要的抗侧力构件为砖墙,砖墙的间距一般较大,需要楼板、屋盖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便传递水平地震力并限制墙体的水平位移。但目前校舍预制板与墙体无连接,板与板之间的连接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细石混凝土灌缝,在地震作用下,板无法起到传递地震力的作用,更无法限制墙体的位移,且还会在墙体间滑动或脱落,*使楼体倒塌。很多教学楼纵横墙无连接或连接较差、有的校舍无圈梁及构造柱,使校舍在地震作用下外墙与内墙拉脱进而失稳倒塌;还有的校舍窗间墙尺寸较小、砌体强度差,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剪切破坏,窗间墙产生斜裂缝或交叉裂缝,进而丧失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造成楼体倒塌。
    历次地震表明,楼梯间在房屋两端的房屋破坏较严重。89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五章多层砌体房屋中的*5.1.4条明确规定: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楼梯间较外侧的墙体由于没有楼板约束并传递地震力,没有其他墙体和这道墙共同工作,如遇地震作用,*首先破坏,该道墙的破坏会导致楼梯的破坏,从而造成人员无法逃生。
    2.2 加固设计需要特别注意的有关规定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6.0.8条“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不低于重点设防类”,*3.0.3条“重点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根据上述条款,有一部分砌体结构的教学楼在抗震设防类别变为乙类后,其圈梁、构造柱的设置位置及圈梁的配筋将不满足规范要求,因此需在加固设计时结合所使用的加固方法考虑进行抗震加固。还有的砌体教学楼层数及高度**过了要求,也需进行抗震加固。
    由于外廊式及单面走廊式砌体校舍抗震性能稍差,B类砌体应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5.3.5条*2款*4项:“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分别按本款*1)~3)项的要求检查构造柱或芯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的规定进行加固设计。
    2.3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加固设计
    校舍的加固受限于校舍的实际情况,往往很难实现理想的加固方案,如外墙、楼地面的装修完好,对于此种情况,宜着重检查楼板的连接情况,扒子筋是否完好,板缝间是否用钢筋混凝土填实以及楼板支承在梁或墙上的长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等。**采用不破坏地面装修的加固方案,如板下加支撑等,以减少楼板在拆除楼面的过程中的损伤。外墙已装修完好的砌体校舍可采用单面钢筋混凝土板墙的方法加固,在教室内部增设板墙,避免破坏外装修,尽量减少因加固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浪费。
    当层数和总高度不**过规定,但墙体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国标图集《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一)(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09SG619-1)推荐的加固方法有以下几种:1)墙体所需要的抗震承载力与综合抗震承载力的差值<60%(墙体砌筑砂浆实际强度等级为M2.5和M5)、<50%(墙体砌筑砂浆实际强度等级为M7.5)、<45%(墙体砌筑砂浆实际强度等级为M10)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单面板墙和双面板墙加固方法的选择主要受校舍加固条件的限制,其加固后的墙段提高系数相同。2)砌体墙经计算,其综合抗震承载力与现有校舍所需要的抗震承载力相差10%~70%时,且墙体砌筑砂浆的实际强度等级<M2.5的砌体结构,可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法加固;由于单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对砌体强度的提高有限,且加固效果较差,对于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的中小学校舍,建议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法加固。3)实际圈梁和构造柱布置不符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要求或需要加强内外墙连接整体性的校舍,可采用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的加固方法。采用以上加固方法时,单面板墙及单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内的配筋加强带不能代替圈梁和构造柱。
    在各级**的亲切关怀下,房山区河北镇中心幼儿园有幸被列入市**批抗震加固名单。2009年10月,我园抗震加固工作开始,2010年1月抗震加固工作完成。现在回望历经4个月的抗震加固工程,有如下体会与参加抗震加固工程的**们分享:
    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中心
    我中心幼儿园是2008年2月迁址入住河北镇的,入住之前河北镇**一次性投入300余万元对办公楼、教室进行装修改造。抗震加固工程到来时刚入住1年的办公楼从里到外都要剔除墙皮,门窗因墙体变化也要全部更换,这对于资源是一种无形的浪费。所以,建议有加固工程同时也有装修改造想法的学校,要先完成抗震加固然后再做装修改造,这样可以节约不少资金。
    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中心
    这也是我园在施工中的教训。施工队住进之后,会涉及用水、用电的费用问题,在我园进行抗震加固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工程进行了将近4个月,发生的水电费用都要由我们承担,虽然中途和施工方协调了一次,但是迫于没有具体的数字作为依据,所以不好计算施工方实际用了多少水电费用。因此,建议在抗震加固之前各单位可与施工方协商单独接水、电表,单独计费,由施工方自行缴费。这样就可能做到底数清、费用清,比中途协调效果好。
    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中心
    抗震加固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的要进行修复。在加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破坏一些附带设施,破坏之后如何处理,处理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提前与施工方说清楚。如我园户外幼儿活动场地的地毯,在加固之前办公楼的过道、楼梯都铺的是户外**地毯,耐磨性好。施工方在加固前承诺破坏的都会重新更换,所以笔者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多的干预。但在加固工程结束之后,并没有全部更换新的,有的地毯在施工过程中损坏严重,施工方更换的却是室内毡毯,与我园原来铺设的地毯颜色、质地相比都差很多,损坏不大的地毯也沾了泥浆,很难清理复原。笔者就此问题与施工方交涉了几次,较终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所以,建议参加抗震加固工程的学校在工程开始之前,要将涉及的设备设施都与施工方进行一一核对,提前说明哪些破坏后如何恢复,恢复的面积是多少;哪些是施工方不负责恢复,要校方提前自己保管的。切不可笼统地说破坏什么修复什么,放心地将院落交与施工方,否则到施工完毕时再进行交涉,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中心
    这样会避免施工方就一些具体问题的资费问题为难,更有利于施工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上述具体问题都可以在协调会上一一谈妥,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再考虑如何解决,协商解决时又缺少参与设计或者监理的部门,使问题得不到协调。
    以上是我中心幼儿园参加抗震加固工程中一点体会,其中有我们初次与工程队打交道经验不足的教训,也有抗震加固工程会涉及的特有问题,希望能与**分享,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向**学习更多关于工程施工方面的好经验与做法。
    建筑抗震的设计要求和相关措施:
    一、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要素
      1、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2、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
      3、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
      4、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抗震结构体系应有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5、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的比值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6、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
    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中心:
    1)中、小学校舍的建筑年代久远,质量差
    我国很多中、小学校舍始建于20世纪70、80年代,建筑年代久远,建筑的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往往成为抵御地震灾害的薄弱环节。
    2)结构类型不合理
    我国很多中、小学校舍的结构形式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这种建筑的结构形式在施工上简便,工程造价比较低,但由于装配式构造的砖混结构自身刚度较低,与当今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能力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该房屋的整体性较差,一旦发生地震,这种类型的建筑易于遭到破坏。此外,震害分析表明,很多中、小学校舍在结构体系的布置上、结构构件的设置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①许多校舍的结构体系布置方案多为纵墙承重,这种体系在地震时易造成由于纵墙的破坏而使得整个建筑的倒塌的严重后果;②楼梯间设置在建筑物的端开间,由于端开间在地震时的地震力往往较大,因此,这种结构形式易造成地震时因楼梯间的破坏使得人员无法逃生,从而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③缺少抗震构造措施的�梁与构造柱。
    3)中、小学校舍自身特点导致抗震性较差
    中、小学校舍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其使用空间相对一般的民用性建筑要大很多,普通教室建筑面积为60~100平方米,开间一般在8~10米,大大的削弱了校舍的整体刚度,地震时受到水平地震力作用*变形或坍塌;另一方面,中、小学校舍为保证日照。多设计为长外廊式,进深方向较小,结构整体的联系不稳定。同时为了保证房间采光,大部分中、小学校舍多采用大面积的门、窗,从而削弱了墙体之间的连接,对抗震不利。 
    2 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  
    2.1校舍抗震加固的程序
    按照抗震鉴定和加固的要求,适时进行鉴定和加固。校舍的抗震加固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原结构可靠性及抗震鉴定、加固设计、设计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加固施工、竣工验收等。
    未经鉴定的房屋,不得作加固设计;没有设计或设计未审查批准的工程不得施工;施工未完成或施工质量不合格的工程不得进行验收。
    2.2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措施
    1)构件包钢加固法
    具体做法是在结构构件外面增设加强层,以提高校舍的抗震力、变形能力和整体性,当被加固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受到严格限制,而又需要大幅度提高抗震承载力时,采用包钢加固法较合适。此外,构件包钢加固法还有不损坏原砌体、边加固边使用的优点。适用于建筑结构构件破坏严重或要求较多地提高抗震承载力的情况。
    2)修补构件加固法
    **,增大截面法。是用增大结构构件截面面积进行加固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可以加大构件的承载面积,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能力,还可以加大其截面刚度,使正常使用阶段的性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改善。优点是施工方法简单,适用面广,可广泛用于加固混凝土结构中的梁、板、墙、柱以及砖墙、砖柱。缺点是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期较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影响,截面增大对结构外观及房屋使用空间也有一定影响。加大截面要根据建筑现状适当加大,保证建筑的抗震力,同时也要考虑经济因素。
    *二,化学灌浆法。是将化学材料配置的浆液灌入建筑结构构件裂缝的一种修补方法。化学灌浆法常用来修补因裂缝而影响抗震力的结构构件,灌入的浆液有较好的粘结性,可以增强构件的整体性,对于修复构件使用功能,提高抗震的承载力有较好的效果。
    3)增强构件连接加固法
    **、构造柱与楼、屋盖连接。当为装配式楼、屋盖时,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多层建筑宜每层设圈梁);当为现浇楼、屋盖时,在楼、屋盖处设240mmx 120mm拉梁与构造柱连接。
    第二、构造柱与砖墙连接,构造柱与砖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拉结钢筋,海边伸人墙内不小于1m。
    第三、墙与墙的连接。层高**过3.6m或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当未设构造柱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拉结钢筋。
    第四、屋顶间的连接。**屋面的楼梯间的构造柱应从下一层伸到屋顶间**部,并与**部圈粱连接。
    4)增设抗震构件加固法
    增加构件是用增加支承点来减轻建筑原有构件的压力,减小结构内力和提高其承载能力。这种方法简单可靠,施工方便,但在增加构件的同时会占用建筑空间,使空间使用率受到一定影响。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的许多砖混结构都采用了外加构造柱及圈梁,内增设钢筋拉杆的方法对原有房屋进行加固。采用这一方法,关键是要保证新加固部分与原有建筑有可靠性连接,新加的构造柱与圈梁及钢拉杆必须连接成整体。
    5)更换构件加固法
    我国中、小学校舍建筑年代久远,很多建筑质量差,建筑结构构件破环严重,已经不能起到构件的原有作用,更换丧失原有功能的构件,对加强建筑抗震承载力有较大作用。在更换构件时,用强度高、韧性好的材料更换原有强度低、韧性差的构件,保持更换的构件与其他建筑构件的连接,在更换构件的同时考虑建筑的整体性。
    以上是我国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的主要方法。在选择抗震加固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保证以较少的经济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
    芜湖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
    鉴定结论及加固意见
    3.1结论
    依据相关规范,对该教学楼现场检查、检测,抗震措施鉴定及抗震承载力验算,得出抗震鉴定结论如下:
    (1)五层楼板板面主、次梁位置处附近开裂,裂缝宽度大部分在0.1~0.5 mm之间;
    (2)钢筋保护层厚度、柱端加密区箍筋低于标准要求;
    (3)部分填充墙出现裂缝或与框架脱开;
    (4) 2-4层楼面○6轴/○D -○E轴梁、○8轴/○D -○E轴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为3.42;五层楼面○6轴/○D -○E轴梁、○8轴/○D -○E轴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为2.93,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之“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要求;
    (5)高度≥600 mm的梁纵向构造钢筋配置不满足要求: 600 mm高的梁应配置4@12纵向构造钢筋,800 mm高的梁应配置6@12纵向构造钢筋,实际配筋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要求均少了2根;
    (6)底层○8轴/○E轴柱轴压比为0.84,底层○10轴/○D轴柱轴压比为0.90;
    (7)柱加密区箍筋设置不满足要求;
    (8)屋顶铝塑板脱落.
    芜湖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
    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中心:
    某中学校舍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加速度为0.1g,建筑场地为Ⅲ类,属于C类建筑物。该宿舍楼长约45.9m,宽16.9m,高13.65m,建筑面积为3207.75m2,地上4层,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和屋盖。该建筑物建于2004年。该宿舍楼为纵横墙承重结构,抗震横墙较大间距3.9m;纵横墙布置对称、沿平面内对齐,沿竖向上下连续、同轴线窗间墙宽度均匀;房屋立面无高差、无错层;房屋尽端无楼梯间;无独立砖柱支承;墙体在平面内闭合;无削弱墙体;外墙四角,隔开间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有构造柱,较大洞口处局部无构造柱;楼梯段上下端对应墙体处无构造柱;屋盖及楼盖处沿内外墙均有圈梁,楼盖、屋盖处圈梁较大间距10.5m;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的较小距离1.0m,不符合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的较小距离1.20m要求。该宿舍楼标准层平面见图1。
    1.现场检测情况
    经过对现场检测观察,未发现明显缺陷。
    砌筑砂浆强度检测:抽检每层砌筑砂浆强度,换算值为1.06~
    3.13MPa,均不满足设计强度值M5的要求。
    黏土砖强度检测:抽检每层黏土砖强度,均满足设计强度值MU10的要求。
    混凝土强度检测:抽检每层混凝土强度,换算值为22.5~
    29.1MPa,均满足设计强度值C20的要求。
    2.鉴定结论
    2.1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PKPM”结构设计软件对该建筑物上部结构承载力进行复核验算。验算结果显示,该建筑物一层、二层、三层部分墙体抗震验算不满足规范要求;一层部分墙体受压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混凝土梁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基础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
    2.2所检砂浆强度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要求,黏土砖强度、混凝土强度满足该标准要求;
    2.3该工程的安全性等级为Bsu(安全性略低于标准要求,尚不显著影响整体承载);
    2.4适修性评估等级为Br(稍难修,改造后的功能尚可恢复或接近恢复功能,适修性尚好,宜予修复或改造)。
    3.加固措施
    由于该建筑物一层、二层、三层部分墙体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一层部分墙体受压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本工程采用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进行加固,采用M10水泥砂浆,单面面层厚度为40mm。采用φ6@300点焊钢筋网,“S”形拉结筋φ6@900,施工时,先剔除水平砖缝30mm深,再进行抹面。
    本工程抗震构造措施不足处:洞口宽度大于2000mm时,洞口两侧加暗柱进行加固;楼梯间梯梁下无构造柱,采用梯梁下设暗柱做法进行加固;门厅阳角处大梁支承长度不满足500mm处,增设顺梁方向250mm长的构造柱进行加固;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的较小距离1.0m,不符合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的较小距离1.20m要求,在外墙阳角处加“L”或倒“L”形构造柱进行加固;新增圈梁通过植筋与原有圈梁连接。
    3.1墙肢轴心受压加固验算
    取一层⑤轴与A轴交接处窗间墙体,受压墙肢宽度b为1500mm,受压墙肢厚度h′为370mm,墙体单侧水泥砂浆厚度40mm,加固后受压墙肢厚度h为450mm,墙体两侧受压钢筋面积As′为340mm2,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f为1.34MPa,水泥砂浆面层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为3.5MPa,墙肢轴力设计值568.5kN(墙肢轴心受压计算见图2)。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中式8.2.3得,
    ρ=A′s/bh=0.05%β=γβH0/h=6.08
    ηs=0.9
    查表8.2.3得,φcom=0.93φcom(fA+fcAc+ηsf′yA′s)=1118kN>568.5kN,满足规范要求。

    3.2墙肢抗震加固验算
    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双面加固,面层厚度为40mm,面层砂浆强度为M10,钢筋网直径为6,网格尺寸为300mm×300mm。原墙体厚度tw0为240mm(内墙)、370mm(外墙),原墙体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fvE为0.12MPa。由《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中表5.3.2-1得,面层加固基准增强系数η0:一层:1.65,代入公式:
    ηpij=240tw0η0+0.075tw0240-1/fvE
    经计算,原墙厚为240mm时,ηPij=1.65;原墙厚为370mm时,ηPij=1.28。
    首先,验算一层墙体,370mm厚墙体中较不利墙段的抗力与效应之比为0.88,墙体加固后的抗震验算结果为:ηPij×原墙段抗震验算结果,即0.88×1.28=1.12>1,满足规范要求。
    其次,验算一层墙体,240mm厚墙体中较不利墙段的抗力与效应之比为0.88,墙体加固后的抗震验算结果为:ηPij×原墙段抗震验算结果,即0.88×1.61=1.41>1,满足规范要求。
    由此可得,二层、三层墙体均满足规范要求!
    4.结论
    4.1从设计方面,对中小学校建筑的抗震设防应充分重视,选型要合理,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执行。
    4.2从施工方面,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是关键。
    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中心:
    我国处于地震带之上,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由于地震带的分布对于建筑的质量安全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之前必须从科学的角度全面考虑,以免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如何通过加固抗震的设计使人员伤亡、财产等各项损失降到较低呢?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 加固抗震应遵循的原则
    在抗震结构的设计中,应通过对结构的整体特性、结构布置、结构刚度的分布等情况进行合理设置,控制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反应性能,达到减小地震反应的目的,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抗震建筑的设防目标一般应**传统建筑。合理设计的抗震建筑均可达到“小震不坏,中震不坏或轻微破坏,大震不丧失使用功能”的设防目标。
    1.2 抗震建筑结构的定型基本规则。应该控制抗震支座的布置及结构的刚度,使其分布均匀。尽量使结构刚度中心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的偏移小一些,这样做可以保证结构不致因为太大的扭转作用而发生意外破坏。
    1.3 基础抗震技术对低层多层建筑较为适合,抗震建筑的房屋高度和层数应符合有关设计技术规范中的相应规定。
    1.4 由于建筑抗震技术的特点,抗震建筑一般更适合于I、II、III类建筑场地,并且在结构设计中选用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以保证抗震层的稳定性和在地震中运动的一致性。
    1.5 一般来说,抗震建筑抗震层的抗拉能力比较薄弱,根据剪切型结构的特点,为了保证抗震结构的稳定性,确保抗震结构的倾抗覆能力及地震时有效防止上部结构与抗震层之间的距离,应对抗震结构的高宽比加以控制。抗震结构的高宽比应满足下表的要求。当高宽比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罕遇地震下的抗倾覆验算。
    同时还应对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如风荷载)加以限制,一般说来,应控制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不**过结构总重力的10%。这样做也可以有效保证抗震建筑的舒适性。
    1.6 合理设置抗震结构的基本周期,避开场地周期和上部结构的周期,有效地发挥抗震技术的效用。
    1.7 基础抗震层一般应设置在结构**层以下的部位,抗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且不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控制抗震结构的节点构造,保证抗震层在地震时有效发挥作用。
    1.8 穿过抗震层的设备配管和电器、通信系统的配线,应采用挠曲柔性连接等适应抗震层罕遇地震水平位移的措施;采用钢筋或钢架接地的避雷设备,应设置跨越抗震层的接地配线。
    1.9 抗震建筑应具备当抗震支座在地震中意外丧失稳定性而不发生严重破坏的措施,一般也应考虑抗震支座的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
    1.10 建筑抗震橡胶支座和抗震层的其他部件尚应根据抗震层所在位置的耐火等级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2 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
    近代的基础抗震技术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弹性抗震和基础滑动抗震。在弹性抗震中,叠层钢板橡胶垫抗震技术应用较多。这类抗震方案主要是在房屋底层与基础**面之间增设一个侧向刚度很低的抗震层,使在地震过程中整个结构体系的周期变长,变形集中在底层,上部结构基本上是刚性运动。但主要用于抗震水平地震动,对于竖向震动则几乎没有隔离作用;另一方面,这种抗震体系实际上是在地震时对上部结构起着低通滤波的作用,地震中的中高频成分几乎全部可以滤掉,但并不能完全避免结构共振。
    2.1 抗震技术。  抗震技术不仅在新建工程中获得应用,而且已用于现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抗震装置可安装在结构的防火层或设备层,抗震层可设置在结构的不同部位,如基础、中间层等,也可设置在房屋的**层,同时起到结构加层和抗震加固的目的。由于传统的加固改造技术对结构震后的性能和不可靠程度缺乏准确地了解,故较难达到强度和延性的合理匹配。采用抗震技术对结构进行加固改造,通过在抗震层设置刚度很小的抗震装置,将地震变形集中到抗震装置上,相对于依靠结构本身的较高强度和较低变形来吸引地震能量而言,抗震结构的周期和阻尼都有很多的提高,故加速度和位移反应明显降低。同时,耗能减震加固改造技术,智能材料加固改造技术,以及吸振减震加固改造技术等开辟了房屋加固改造的新途径。
    2.2 基础抗震。  基础抗震是建筑抗震新技术家族中的*,大量试验研究及多次强震实践表明,基础抗震以其较少的投资换取很大的安全系数。基础滑动抗震效果受地面运动频率特性的影响较小,几乎不会发生共振现象。
    所谓基础抗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增设高度很矮, 具有足够可靠性的抗震层,控制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传递,地震时其能量可反馈到地面或由抗震层吸收,以大大减小结构及构件的地震反应,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安全,其内部设备不发生破坏或丧失使用功能,室内人员不遭受伤害也不会有强烈震感。同时,还可防止结构内部的次生灾害。主震后*避震疏散,即使发生罕遇大震抗震房屋也不会倒塌。
    在其中使用的橡胶抗震垫不仅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而且该技术在造价方面也有其优越性。抗震结构与一般结构相比,费用增加的部分包括:抗震构件、抗震层上面的楼面、设备管道的柔性接头及相应的设计费用和施工费用。如果上部结构仍然按传统的抗震设计,其总工程费用略有增加。
    采用基础抗震设计上应注意:
    (1)在建筑物周边,抗震层部分要比基础大一圈,因此场地要宽裕;
    (2)抗震层的周围设挡土墙,其上部有墙外狭道等,因此要确保地震时不因上部结构的移动而带来其它问题;
    (3)方便检查和更换抗震装置;
    (4)为使设备管线适应抗震层的位移和变形,常采用柔性连接或球型接点,但要考虑安放装置及检修的空间;
    (5)抗震建筑物与其它建筑物之间的联系通道要适应相对变形,确保畅通无阻。
    芜湖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

    -/gjdaec/-

    http://denhongwa0202.cn.b2b168.com